【艾草堂總部】艾灸多個穴位的時候,為什么要先上后下?
艾灸,因其綠色、天然、安全、無副作用的先天優勢,成為現代人追捧的養生之法。
一般的,用艾灸來治病,針對不同的病癥,中醫總會給出多個穴位,那這么多穴位,究竟先灸哪一個?
施灸順序真的這么重要嗎?
實際上,如果只是做艾灸保健,每次灸一個穴而已,順序的問題就顯得也沒那么重要。
但是,當艾灸穴位較多時,那么艾灸穴位的順序就必須要重視起來。因為如果艾灸順序不當,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,甚至可能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。
就像,經常有患者稱,自己一艾灸就上火,頭疼腦熱,十分煩躁。經判斷,這并不是體質的原因。這是為啥呢?
原來他艾灸的順序太過隨意了,灸完腹部的穴位,灸背部,想起頭部的問題,又開始灸起頭上的穴位。氣息全打亂了,不頭疼才怪!
身體里的陰陽之氣運行自有其規律,一般是從陽氣較足的部位流向陽氣較弱的部位。
有的人手腳冰涼是咋回事呢?就是因為中間堵住了,陽氣過不去,或者陽氣本來就弱,還沒運行到手腳就已經“耗盡了力氣”。
所以,做艾灸一定要懂得順應身體正氣運轉的規律,才能事半功倍。
穴位順序對,效果翻個倍
“藥王”孫思邈著作《千金方》中清楚地記載著:“凡灸當先陽后陰,先左后右,先上后下?!?/span>
這說的是施灸的順序。
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,應先灸陽經,后灸陰經;先灸上部,再灸下部;先灸左邊,后灸右邊。也就是先背部,后胸腹,先頭身,后四肢,依次進行。
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,所以不可顛倒亂灸,如果不講次序,后灸頭面,往往有面熱、咽干、口燥的后遺癥或不舒服之感覺。
即便無此反應,也應當從上往下灸,這也和針刺取穴一樣,次序不亂,不會遺忘。
另外,艾灸時應保持空氣流通、并安靜身心,使氣在全身均勻流通以達四肢末梢。
為什么要先上后下?
頭為諸陽之會,人體一身之陽氣,無不來自于天陽,天陽降而及于地,地氣升而會于天,則天地交通而萬物生,此“陰升陽降”法理不可違背。
倘天氣不降反升,地氣不升反降,則天地隔塞而萬物絕。
故欲以艾灸溫補陽氣、溫通經絡者,定要遵循先上后下的順序,方能導天之陽氣由上而下達,溫透百骸,推陳出新,使濁陰得降,雖見功稍緩,然步步為營,根基扎實而絕日后頻發之因。
否則不僅不能祛病,反致病邪內攻,而成壞證。
宋代董汲《腳氣治法總要》中記載了艾灸治療腳氣的方法,即從上到下,依次灸風市、伏兔、犢鼻、內膝眼、足三里、上廉、下廉、懸鐘;又有淋炸之法,對順序施治的重要性及誤用的后果做了闡述。
又有一患者,足部腫痛,醫者不明,由下向上推按而散,致鶴膝之證,關節僵硬疼痛,糾正此誤,竟從夏至冬,歷時三月。順序一事,關鍵所在,能不慎乎?
為什么要先少后多?
凡艾灸,要遵循循序漸進、先少后多的原則,不能一任熱補,不知節制,但見陽虛便艾火頻燃,惟恐見效緩慢。
須知陰陽互根,所謂陽虛者,若非急病導致,必兼陰虛,而因陽虛稍甚故名。不明就里者,每圖痛快一時,見陽虛癥狀則動輒大劑量灸法以補益,不僅不能起到補益作用,反而會造成他證叢生。
先賢每有教誡如:“虛不受補”“補陽不傷陰”“助陰不傷陽”“補虛宜緩不宜急”等說。
如以艾灸是綠色療法為藉由,而錯誤地理解為多加艾火無所謂,則如過服人參而致中毒之理一般。療法本身無優劣之分,關鍵在于使用者善加運用。故艾灸治療須緩緩圖功,不可孟浪魯莽。
對于某些患者自身存在理解上的偏差,醫生應予以理解并糾正,不能一味投其所好,聽之任之。
艾草堂中國總部
官網www.actwj.cn
加盟電話0315—7688222